1. 首页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三大赛道按下加速键:规模化临界点已至,商业化价值凸显

作者:小小 更新时间:2025-11-21
摘要:从示范运营到规模化落地,自动驾驶巴士、卡车和无人城配车正以超预期的速度融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一场由技术驱动、资本助推的效率革命正在交通物流领域全面展开。2025年下半年,自动驾驶领域迎来关键转折点。RoboBus(自动驾驶巴士)、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和Rob,自动驾驶三大赛道按下加速键:规模化临界点已至,商业化价值凸显

 

从示范运营到规模化落地,自动驾驶巴士、卡车和无人城配车正以超预期的速度融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一场由技术驱动、资本助推的效率革命正在交通物流领域全面展开。

2025年下半年,自动驾驶领域迎来关键转折点。RoboBus(自动驾驶巴士)、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和RoboVan(无人城配)三大赛道同时活跃,头部企业融资纪录不断刷新,交付量持续攀升,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演示真正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新石器公司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融资纪录;蘑菇车联中标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首次被纳入海外公共交通系统。这些事件表明,自动驾驶正在跨越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关键门槛。

资本聚焦:头部企业融资活跃,三大赛道并驾齐驱

2025年以来,自动驾驶领域资本投向明显聚焦于有明确商业化路径的细分赛道。无人城配、自动驾驶卡车和巴士领域多家企业获得大额融资,为规模化扩张注入强劲动力。

在无人城配赛道,除新石器创纪录融资外,九识智能于2025年10月获得由蚂蚁集团领投的1亿美元B4轮融资;白犀牛在8月完成B+轮融资,其B轮累计融资总额近5亿元。头部无人物流车公司已累计获得约85亿元人民币融资。

自动驾驶卡车领域同样表现活跃。2025年5月,卡尔动力完成近3亿元融资,探索“通用性平台”技术路线。西井科技也于近期宣布完成F+轮融资,专注于为大物流场景提供全流程数智化解决方案。

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已从早年的“技术概念追捧”转向“商业价值评估”,企业的场景落地能力、盈利模型清晰度成为资本考量的核心因素。

规模临界点:从千台到万台,无人配送车迎来历史拐点

无人配送车正在经历从测试示范到规模化运营的历史性转折。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累计仅超6000台。而到2025年,新石器、九识等多家企业已官宣或即将跨过万台交付量门槛。

业内将1万辆的运营规模视为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唯有达到这一量级,企业才能突破“小批量、高成本”困境,形成“技术降本→场景深度验证→订单规模扩张→进一步摊薄成本”的正向循环。

实际运营数据印证了规模化带来的效益提升。以日均8000件配送量的网点为例,引入无人配送车后,件均成本降幅达70%,单车日均运件量突破千件,配送时效提升20%-30%。在“双十一”等高峰期,其运送效率是传统模式的2倍,单车单日可配送2000件。

成本革命:价格亲民化推动商业化进程

无人配送车能够快速规模化的关键推动力是价格的大幅下降。从早期的几十万元一台,降至如今的万元级别,降幅接近90%,使得无人配送车在短途配送中快速立足。

2025年5月,九识智能发布E系列车型,售价1.98万元;菜鸟推出的GT-Lite叠加优惠后价格低至1.68万元。这种亲民化价格大幅降低了无人配送车的应用门槛。

价格下降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随着硬件成本大幅下降,“0首付”“9块9打无人车送货”等营销策略开始出现,推动行业从单纯卖车向提供运力服务转变。

快递公司已成为无人配送车的主要采用者。根据统计,中通快递已投入约1000辆,圆通速递投入近500辆,韵达股份投入超100辆,申通快递投入超200辆。“人机协同、分段履约”的创新运营模式正在物流末端形成趋势。

自动驾驶重卡:从“轻模式”到“通用平台”的技术演进

自动驾驶重卡领域正经历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活跃期。过去行业分为“轻模式”与“场景定制”两大阵营,分别面临不同挑战。

近两年,包括卡尔动力在内的企业将目光投向“通用性平台”,将自动驾驶重卡重新定义为物流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模块化硬件架构与自动驾驶系统的结合,让同一套系统能无缝适配港口封闭场景的低速作业和高速公路的高速编队需求。

自动驾驶重卡在干线物流领域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对于传统干线物流运输车队,自动驾驶可以降低10%的油耗;完全无人驾驶可实现后台1人监控5-10台车,综合成本降低约35%。

交通运输部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市场规模将达8539亿元,L4级卡车渗透率超25%。港口和矿区等封闭场景也成为自动驾驶重卡商业化落地的重要领域。

自动驾驶巴士:从接驳工具到城市智能交通节点

自动驾驶巴士正从园区、景区接驳渗透到城市社区、地铁接驳等开放道路,激活城市交通的“末梢神经”。

蘑菇车联中标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标志着自动驾驶巴士首次被纳入海外公共交通系统。该项目采用“核心技术+整车制造+本地运营”的全链条交付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国际化拓展范例。

自动驾驶巴士的商业化优势在于其运行路线相对固定,技术实现难度低于Robotaxi,同时能有效缓解巴士司机短缺问题。据估算,在满座率60%的情况下,49座自动驾驶巴士单车年均营业收入可接近70万元,年均毛利率可达25%。

多个国家已启动自动驾驶巴士试点,将其作为解决交通难题的刚需方案。自动驾驶巴士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其零碳排放特性也有助于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未来展望: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随着自动驾驶三大赛道加速规模化,行业竞争焦点正从技术演示转向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单纯追求快、追求价格战的低维度竞争已不适用于科技行业,坚持长期主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自动驾驶行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还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公众接受度的提升。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步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安全性。

当无人车不再是新闻里的“新鲜事”,而是早晚通勤、收发快递、物资运输中的“日常帮手”,这场关于智能出行的革命,才算真正完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而这场革命的参与者,将共同带领社会驶向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未来。